發表文章

不同類型特定學習障礙兒童的運動表現缺陷

圖片
  學習障礙是一種神經心理功能系統異常而出現注意力、記憶力、理解、知覺、知覺動作和推理能力等問題,以致於在聽、說、讀、寫、算術等學習上表現出困難。這些症狀會使學習障礙學童在學校教育階段時,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是在語言及動作技巧上的發展落後於一般學童,而導致在學業上表現不佳。此外,學習障礙學童在執行功能上像是組織、時間規劃、抽象推理與短期記憶能力表現也較差。 動作表現與認知學習表現相關,動作表現指的是能流暢且高效地完成一系列的動作,這與學習能力有所相關。簡單來說,動作表現好能幫助學童更好地學習和發展認知功能。過去研究顯示發展良好的粗大動作技巧有助於學童的認知功能,特別是在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學業能力。然而,對於學習障礙學童的動作表現與學業表現的研究卻相對有限。因此本篇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學習障礙學童的精細動作與粗大動作技巧在不同類型學習障礙學童的關聯性。 此篇為橫斷面研究,研究參與者共招募 200 位,年齡介於 9 至 13 歲之學童,其中包含 100 位一般無障礙學童及 100 位學習障礙學童;其中學習障礙學童症狀亞型分別為計算障礙 ( 男生 24 位;女生 34 位 ) 、閱讀障礙 ( 男生 14 位;女生 8 位 ) ,以及同時涵蓋計算障礙與閱讀障礙之學童 ( 男生 14 位;女生 6 位 ) 。並以布因式 ‐ 歐西瑞斯基動作能力測驗第二版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Second Edition, BOT‐2) 中的四個項目 ( 精細動作控制、手部動作協調、身體動作協調以及力量和敏捷性 ) 來評估學童的精細與粗大動作技巧。 研究結果顯示 ( 一 ) 在動作發展表現中學習障礙學童在 BOT-2 的四個項目之成績 ( 精細手部動作控制、手部動作協調、身體協調性以及力量和敏捷性 ) 和八個子測驗 ( 精細動作精確度、精細動作整合度、手部靈活性、雙側協調性、平衡性、跑步速度和敏捷性、上肢協調性和力量 ) 的標準分數顯著低於一般無障礙學童 ( p ˂ .05 ) ,此研究結果與 Westendorp 等人 (2014) 觀點一致,患有不同學習障礙的學童與一般學童之間在小學階段的雙手定點擊球、原地運球、接球、踢球、高手投擲及低手滾球等技能的發展上存在著三年的差距。此外,與一般

椅子瑜珈介入改善低身體活動量的社區女性高齡者 功能性體適能與幸福感之成效

圖片
  全球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已成為當前社會人口發展的趨勢。老化對於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有顯著的影響,包括增加慢性病的發生機率、身體功能的衰退、跌倒風險的提升,以及情緒低落或睡眠質量變差等問題,這些都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導致生活品質下降,而難以實現成功老化。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功能逐漸下降,加上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可能會危及高齡者的獨立行動能力,進而增加死亡風險。因此,透過運動改善身體功能的健康促進計畫,在預防高齡者失能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瑜珈是一種動作緩慢、運動強度介於低到中低的運動,已被證實是高齡者最適合的運動之一,然而社區中的高齡者可能因為生理障礙或缺乏體力,難以長時間站立進行彎曲、旋轉等姿勢。為了提高運動的安全性,基於椅子具有的防跌、防滑特性,椅子瑜珈因此應運而生。由於在臺灣的相關研究中對於社區女性的關注較少,因此本研究將焦點放在低身體活動量的社區女性高齡者,探討椅子瑜珈運動介入對於功能性體適能與幸福感之成效。 此篇研究招募來自臺灣南部社區的兩個據點,心智狀況正常且過去半年內身體活動時間每週少於 150 分鐘的 65 歲以上女性高齡者,通過抽籤的方式將高齡者分成實驗組 16 人、控制組 15 人。實驗組介入為期 12 週,每週 2 次,每次 110 分鐘的椅子瑜珈訓練,課程內容包含: 15 分鐘的暖身 ( 如:呼吸練習、肩頸伸展、原地踏步、雙臂伸展 ) ; 50 分鐘的坐姿肌力訓練與瑜珈體位法 ( 如:坐姿單腿前伸、拜日式、牛面式等 ) ; 10 分鐘的休息; 20 分鐘的站姿平衡訓練 ( 如:椅子下犬式、樹式等 ) ; 15 分鐘的伸展放鬆 ( 如:蝴蝶姿、坐姿側傾、扭轉等 ) ;控制組則維持日常生活。所有高齡者在課程介入前及結束後都需要填寫個人資料 ( 年齡、教育程度、血壓、慢性病、身體質量指數 )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老人幸褔感問卷及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測驗 ( 包含: 30 秒肱二頭肌手臂屈舉、 30 秒椅子坐立、握力測驗、抓背測驗、椅子坐姿體前彎、開眼單足立、 2.44 公尺椅子坐起遶物 ) 。 在椅子瑜伽運動介入後,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握力 ( p < .05) 、上肢肌力 ( p < .05) 、下肢肌力 ( p < .05) 、靜態平衡 ( p < .05) 、動態平衡與敏捷性 ( p

發展協調障礙和一般學童基本動作技巧與中等費力以上 身體活動、靜態行為的關係

圖片
  發展協調障礙 (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 ) 指在沒有任何醫學方面及神經功能異常的情況下,相較於一般同儕的基本動作技巧表現較差,而基本動作技巧是影響學童參與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有研究指出,患有發展協調障礙的學童,身體活動往往較一般學童來得少。   此篇研究共招募 172 位,年齡介於 6 至 10 歲的學童,其中包含 73 位發展協調障礙學童 ( 男生 49 位;女生 24 位 ) ,及 99 位一般無障礙學童 ( 男生 48 位;女生 51 位 ) ,並以粗大動作發展測驗第二版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 當中的五個項目 ( 跑步、跳遠、高手投球、接球與踢球 ) ,來比較兩者基本動作技巧的差異,同時利用三軸加速度計來測量中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 ( 研究參與者需將加速度計配戴在右邊髖部,有效日至少要有三天平日,且每日最少需配戴滿 6 個小時 ) 。   研究結果指出,發展協調障礙學童在基本動作技巧的過程導向 ( 跳遠與接球 ) ,以及目標導向 ( 跑步速度、跳遠距離、成功接球與成功射門 ) 之結果,較一般學童表現來的差;而一般學童在性別之間的差異也顯示,女生在過程導向 ( 高手投球與踢球 ) ,及目標導向 ( 跳遠距離 ) 的表現落後於男生,另外,靜態行為時間也比較多。作者 (Yu et al., 2021) 更進一步探討了基本動作技巧與中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靜態行為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跳遠和接球與其存在顯著相關,意即較好的基本動作技巧與較高的中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和較低的靜態行為有關;然而其與跑步卻呈現負相關,推測可能受到測驗方式的影響,使得參與者為了達到跑步動作的測驗標準,而限制跑步速度;另外,也特別發現在基本動作技巧當中的接球表現,是影響學童達到中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每日建議標準的重要指標。   綜合上述結果,發展協調障礙學童確實在基本動作技巧表現上有所缺陷,且與一般學童相比,在基本動作技巧過程導向及目標導向中,特定項目的表現上較差,儘管發展協調障礙學童與一般學童兩者在中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及靜態行為之間沒有顯著上的差異,但我們可以知道,基本動作技巧當中的特定表現確實與兩者皆有所相關,因此無論如何

適度運動改善高齡者的認知功能

圖片
根據國際健康指南手冊建議高齡者進行適度的身體活動,有助於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延緩身體機能退化的速度。過去的研究指出,高齡者從事規律身體活動與較佳的認知功能有所相關,透過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反之,若缺乏身體活動也會是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目前研究已證實,從事身體活動可以增強心血管、免疫和代謝系統,進一步發揮保護神經的作用,這在退化性的心血管疾病中也格外重要。   此篇研究招募了 105 位平均年齡 65 歲以上且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之高齡者,隨機分為 2 組 ( 運動介入組 52 位與控制組 53 位 ) ,進一步探討兩組在 12 週前後認知功能的差異。其中運動介入組進行為期 12 週的運動課程介入,每週三次,每次 65 分鐘,課程的運動強度採用儲備心跳率 ( Heart Rate Reserve Method, HRR) 來設計,架構分為 暖身 10 分鐘 (49% HRR) 、主運動 45 分鐘 (60-84% HRR) 與緩和 10 分鐘 (49% HRR) 三大部分 ,內容包含:有氧運動、無氧運動以及力量與平衡訓練,而控制組則是以動畫影片的方式 回顧當地文化遺址歷史。認知功能評估使用義大利版 Addenbrooke 認知測試修訂版 (Addenbrooke's Cognitive Examination Revised, ACE-R ) 進行測驗,共分為五個分量表 ( 注意力、記憶力、語言流利度、語言、視覺空間技能 ) ,分數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好。   在 12 週運動介入後,兩組均進行組內之前後測比較,結果顯示:運動介入組在 ACE-R 總分上,後測表現優於前測,且 有顯著的改善;而控制組在前後測的認知表現中則沒有增加。另外,從 ACE-R 分量表中也發現,運動介入組在記憶力與 視覺空間技能的分數都有顯著的提升。雖然運動介入組與控制組間未進行組間的比較,但研究表明在相對較短的 12 週內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確實與改善獨立在家中生活的高齡者認知有關,特別是在記憶力和視覺空間技能的部分。最後也建議高齡者可以有系統地進行簡單和易於實施的預防干預措施,可能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下降的情形發生。   引用文獻 Carta, M. G., Cossu, G., Pintus, E., Zacchedd

評估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的動作技巧之策略

圖片
  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常常在語言、溝通、社交互動、運動技能方面上遇到困難,然而運動技能表現不佳可能會導致兒童產生迴避、破壞性行為 ( 例如:發脾氣 ) 、孤立與同儕間的社交互動,相反地,良好的運動技能表現可能會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社交溝通、日常生活技能等。因此,了解如何正確地評估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的動作技巧是很重要的,並減少對基本動作的理解的障礙而影響運動表現,以增加測驗結果的信效度,以下將針對六個面向來分享評估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的動作技巧時的指導策略:   一、 視覺提示:泛自閉症障礙兒童通常是透過視覺來學習,使用視覺提示除了有助於將兒童的注意力引導到接下來的測驗項目,也可以幫助泛自閉症障礙兒童更容易理解需完成的任務,同時也不容易產生焦慮和壓力。視覺提示可以包含人物、地點、物品、動作、運動圖卡、活動時間表等。 二、 語言:泛自閉症障礙兒童較難以明白字面上以外的意思,因此在指導時應以簡短且明確的語言及口令來說明測驗內容,例如:「看我」改為「看山姆」、「 1 跨 2 蹲 3 丟」 … 等,以幫助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理解動作。 三、 服裝:教學者避免穿著容易使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分心的服裝,例如: logo 標誌 ( 可能含有易吸引兒童的吉祥物、動物 …) 、新穎的服裝 ( 褲子摩擦的沙沙聲響 …) ,另外,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對於觸覺較為敏感,例如:衣服的標籤、濕衣服 … 等,可能會使有些兒童不舒服而產生情緒,因此需多與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建立信任關係,並從中觀察偏好及感官問題等,進而穿著適合的服裝。 四、 環境:應盡可能選擇封閉的空間,並減少周遭環境容易分心的事物、噪音,例如:不必要的擺設、雜亂的地板標示線 … 等,若有窗戶也建議可以遮蔽起來,以減少環境的干擾。 五、 協助人員:透過適當的培訓,協助員也可以一同協助教學者紀錄測驗情形,另外,選擇適合的同儕夥伴一起測驗除了可以樹立行為榜樣外,也可以幫助泛自閉症障礙兒童減輕測驗時的焦慮感,讓兒童感覺是在玩遊戲,但也需留意同儕夥伴不會引發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的問題行為。 六、 測驗器材:測驗時應使用標準化的測驗器材,若因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無法使用指定的器材但可以以其他器材完成測驗,例如:因觸覺敏感而需更換成沒有紋路的球,則需特別註記。另外,若有使用視覺輔助,也需提供相關圖卡於測驗報告中。   總之,若能使用適當的語言、視覺提示及良好的

創意瑜珈運動介入改善泛自閉症障礙孩童之動作技巧與模仿能力

圖片
  創意瑜珈運動介入改善泛自閉症障礙孩童之動作技巧與模仿能力   •          泛自閉症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是一種腦部神經發展障礙疾病,其徵狀分別為社會互動及溝通缺損和侷限、重複行為及興趣。越來越多研究發現, ASD 學童伴隨著動作技巧上的缺陷,包含較差的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表現、較弱的平衡能力與不協調等情形。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在進行模仿、口頭指令和使用工具時等動作上,出現空間誤差、反向誤差以及使用身體部位操作工具時有錯誤的情形發生。 •          此篇研究採用前測-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研究參與者包含 24 位 5 歲至 13 歲之 ASD 學童,依照年齡、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嚴重程度和功能水平,隨機分配為 ASD 瑜珈組與 ASD 學業組。 ASD 瑜珈組介入為期八週的創意瑜珈運動 ( 以不同的情境和社交活動設計課程,內容包含:相見歡、呼吸訓練、聯結與專注訓練、動作練習和放鬆大休息、學童和教練與夥伴一起唱歌告別 ) ; ASD 學業組介入為期八週的桌上活動 ( 以不同模型設計課程,內容包含:閱讀書籍、使用樂高積木、培樂多、骨頭積木等建造各種模型和透過著色、繪畫以及剪切等來製作各種手工藝 ) 。兩組皆為每週四堂課,其中二堂課程由專家指導 ( 每堂課 40~45 分鐘 ) ,另外二堂課程則由家長在家中上課 ( 每堂課 20~25 分鐘,使用家庭教學 DVD 、手冊與相關器材 ) 。介入前後採用布魯尼氏動作能力測驗第二版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erformance-2nd Edition, BOT2) 中的兩側動作協調能力、身體平衡性、精細動作準確度和精細動作整合度評估其動作能力;此外介入前中後需參與特定訓練專用模仿測驗之評估 (ASD 瑜珈組以不同的瑜珈姿勢做為測驗內容; ASD 學業組則以建築動作為測驗內容 ) 。兩組 ASD 學童在課程介入後,由家長統一填寫介入課程之滿意度問卷,進一步了解家長對學童參與介入課程後之整體效益、滿意度,以及治療效果的感受。 •          ASD 學童介入後結果顯示: (1) 瑜珈組學童之 BOT-2 :在兩側動作協調能力的後測顯著優於前測 ( p < .01 ) ; (2) 學業組學童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