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迷你籃球訓練對智能障礙及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影響

圖片
  💡 你知道嗎? 迷你籃球不只是縮小版的籃球,它特別適合兒童學習,因為球的大小、籃框高度都經過調整,讓孩子更容易成功,建立信心的同時也訓練了動作協調能力! 迷你籃球訓練對智能障礙及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運動協調能力的影響 智能障礙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D) 主要特徵是智力功能和適應行為 ( 如社交互動與日常生活技能 ) 明顯受限。在高收入國家,其盛行率可能低於 1% ,而在中低收入國家則為 3-4% ,顯示出社會經濟條件會影響我們對智能障礙的診斷。發展性協調障礙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 主要特徵為動作技能顯著受限,導致在粗大動作技巧與精細動作表現上都明顯低於一般同齡兒童。若兒童同時具備智能障礙與發展性協調障礙,其在動作協調上的困難度會更為明顯。 雖然智能障礙兒童可以透過訓練和練習學會閱讀和寫字,但和一般無障礙兒童相比,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差異。其中較常見的就是發展性協調障礙。智能障礙兒童常有動作方面的困難,像是肌肉控制不好、平衡感差,甚至會影響到神經肌肉、骨骼和感覺運動系統的發展。 Pitetti 等人 (2001) 指出,智能障礙者在肌力、柔軟度、動作協調和心肺功能等方面,表現都比一般無障礙兒童來得弱。所以說,動作協調能力是智能障礙和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常見的挑戰之一。 動作協調是指執行動作時的精準度、控制力和效率,對日常生活和身體活動表現都非常重要。像是平衡力、敏捷性和手眼協調,都是動作協調的關鍵元素。它是整體動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環,跟許多健康指標都有關聯。相反地,動作協調不足可能會影響兒童的整體功能表現、情緒發展和社交互動,也會讓他們較少參與身體活動,體能表現也可能較差。動作協調的發展與神經肌肉系統的成熟以及整體生理發展有密切關係。 運動對身心障礙者來說有許多益處,尤其是對智能障礙和發展性協調障礙的兒童更是如此。現在很多運動課程會結合遊戲的元素,讓課程變得更有趣,不但能提高兒童的參與動機,還能幫助他們在身體、心理和情緒上的發展。以迷你籃球為例,在課程中以趣味遊戲化的方式來練習動作技巧,例如:走、跑、單腳跳和平衡等基本動作。過程中,兒童會用到身體不同的部位,促進肌肉間的協調,幫助兒童提升動作能力,也能增加他們和同儕之間的互動。 ...

閱讀障礙兒童與青少年之粗大動作技巧表現之差異

圖片
       閱讀障礙指在閱讀以及理解方面存在特定的困難,屬於特定學習障礙的一種,且並非因為教育程度低或智力不足所引起。除了閱讀困難外,閱讀障礙兒童可能還存在顯著的動作技巧缺陷。粗大與精細動作技巧上的問題,可能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自理能力 ( 如扣鈕扣 ) 、學校作業 ( 如握筆、剪紙 ) 以及與朋友的社交活動。 過去研究指出,閱讀障礙兒童的動作控制困難與小腦功能障礙有著密切的相關,原因是當中的皮質 - 紋狀體及皮質小腦迴路異常,因此,多數閱讀障礙兒童在動作序列的連貫性、身體平衡能力,以及動作時機掌握方面經常出現困難。研究發現,一般無障礙兒童大約在 8 歲時能達成最基本的動作技巧表現,這與神經系統發展的變化密切相關。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的動作技巧通常比兒童更加成熟。主要是因爲神經系統的持續發展,使動作技巧的缺陷隨著青春期的到來而逐漸減輕。基於上述理論基礎,本研究目標為進一步了解閱讀障礙兒童的粗大動作技巧表現,並比較兒童與青少年之間的動作技巧差異。 本研究採橫斷面設計,共招募 82 位年齡介於 4 至 17 歲的閱讀障礙兒童 ( 男生 54 位;女生 28 位 ) 。依照年齡分為兩組: 4 至 10 歲的兒童組 (57 位 ) 及 11 至 17 歲的青少年組 (25 位 ) 。使用兩項研究評估工具:布因式 ‐ 歐西瑞斯基動作能力測驗第二版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Second Edition, BOT-2) 評估身體協調性、敏捷度與力量控制兩個向度;以及兒童動作評估測驗第二版 (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Second Edition, MABC-2) ,評估瞄準與接住目標物的能力 ( 此測驗工具根據兒童年齡層分為三級: 3-6 歲、 7-10 歲、 11-16 歲 ) 。 研究結果顯示: ( 一 ) 所有參與者在 MABC-2 測驗中 ( 瞄準與接住目標物 ) ,表現出動作技巧困難。各年齡層的具體困難為: 3-6 歲與 7-10 歲之組別在投擲沙包到墊子的測驗上表現困難; 11-16 歲之組別,則是使用非慣用手單手接球表現困難。 ( 二 ) 在 BOT-2...

球類技巧訓練介入對兒童球類技巧表現與認知功能之影響

圖片
  球類技巧訓練介入對兒童球類技巧表現與認知功能之影響 執行功能包含多種相互關聯的認知處理歷程,如抑制控制、認知彈性、注意力、工作記憶、計劃與解決問題,這些功能有助於完成具目的性和目標性的行為。從神經心理學角度來看,動作發展與認知發展的密切關聯是透過小腦 ( 負責複雜協調動作 ) 與前額葉皮質 ( 負責高階認知功能 ) 的共同活化所促成。研究顯示,動作發展與認知發展皆在 5 至 10 歲期間快速發展,因此兩者在兒童整體發展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此外,研究也指出學習障礙兒童在動作技巧與認知功能的表現上通常較弱,進而影響其學習表現。 基於上述理論,此篇研究於荷蘭北部的特殊學校共招募 91 位,年齡介於 7 至 11 歲的學習障礙兒童,隨機分為實驗組 (43 位 ) 與控制組 (44 位 ) 。 研究採用前測 - 後測 - 追蹤測試的實驗設計,並在介入 6 個月後進行追蹤評估。 實驗組進行為期 16 週、每週兩次的球類技巧訓練,每堂課 40 分鐘,師生比例為 2:16 。訓練採用約束導向學習理論,從簡單靜態練習 ( 前 4 週 ) 逐步進展到複雜動態遊戲 ( 後 12 週 ) ,訓練項目包括雙手打擊、原地運球、接球、踢球、高手投擲與低手滾球。控制組則進行一般學校體育課程 ( 師生比例 1:16) ,其中 44% 為球類活動。以粗大動作發展測驗第二版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 評估兒童的球類技巧表現,並使用倫敦塔測驗 (Tower of London) 檢測問題解決能力與路徑描繪測驗 (Trail Making Test) 評估認知彈性。此外,學校學業評量系統則用於分析兒童的閱讀與數學表現。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進行課程介入後球類技巧表現上有明顯進步,且該進步在 6 個月的追蹤期內仍保持穩定,而控制組雖然也有約 44% 的體育課包含球類課程,卻未見顯著改善。可能的原因為 (1) 實驗組進行了有結構化的練習,內容涵蓋簡單到複雜的球類技巧; (2) 根據個別能力調整練習難易度; (3) 較佳的師生比例提供更多的個別回饋; (4) 充足的基礎技能練習時間,使兒童能自動化基本動作並在複雜情境中運用認知策略;相較之下,控制組多半只透過比賽練習,缺乏個別化指導與技巧練習,採一致的難度安排...

不同類型特定學習障礙兒童的運動表現缺陷

圖片
  學習障礙是一種神經心理功能系統異常而出現注意力、記憶力、理解、知覺、知覺動作和推理能力等問題,以致於在聽、說、讀、寫、算術等學習上表現出困難。這些症狀會使學習障礙學童在學校教育階段時,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是在語言及動作技巧上的發展落後於一般學童,而導致在學業上表現不佳。此外,學習障礙學童在執行功能上像是組織、時間規劃、抽象推理與短期記憶能力表現也較差。 動作表現與認知學習表現相關,動作表現指的是能流暢且高效地完成一系列的動作,這與學習能力有所相關。簡單來說,動作表現好能幫助學童更好地學習和發展認知功能。過去研究顯示發展良好的粗大動作技巧有助於學童的認知功能,特別是在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學業能力。然而,對於學習障礙學童的動作表現與學業表現的研究卻相對有限。因此本篇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學習障礙學童的精細動作與粗大動作技巧在不同類型學習障礙學童的關聯性。 此篇為橫斷面研究,研究參與者共招募 200 位,年齡介於 9 至 13 歲之學童,其中包含 100 位一般無障礙學童及 100 位學習障礙學童;其中學習障礙學童症狀亞型分別為計算障礙 ( 男生 24 位;女生 34 位 ) 、閱讀障礙 ( 男生 14 位;女生 8 位 ) ,以及同時涵蓋計算障礙與閱讀障礙之學童 ( 男生 14 位;女生 6 位 ) 。並以布因式 ‐ 歐西瑞斯基動作能力測驗第二版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Second Edition, BOT‐2) 中的四個項目 ( 精細動作控制、手部動作協調、身體動作協調以及力量和敏捷性 ) 來評估學童的精細與粗大動作技巧。 研究結果顯示 ( 一 ) 在動作發展表現中學習障礙學童在 BOT-2 的四個項目之成績 ( 精細手部動作控制、手部動作協調、身體協調性以及力量和敏捷性 ) 和八個子測驗 ( 精細動作精確度、精細動作整合度、手部靈活性、雙側協調性、平衡性、跑步速度和敏捷性、上肢協調性和力量 ) 的標準分數顯著低於一般無障礙學童 ( p ˂ .05 ) ,此研究結果與 Westendorp 等人 (2014) 觀點一致,患有不同學習障礙的學童與一般學童之間在小學階段的雙手定點擊球、原地運球、接球、踢球、高手投擲及低手滾球等技能的發展上存在著三年的差距。此外...

椅子瑜珈介入改善低身體活動量的社區女性高齡者 功能性體適能與幸福感之成效

圖片
  全球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已成為當前社會人口發展的趨勢。老化對於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有顯著的影響,包括增加慢性病的發生機率、身體功能的衰退、跌倒風險的提升,以及情緒低落或睡眠質量變差等問題,這些都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導致生活品質下降,而難以實現成功老化。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功能逐漸下降,加上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可能會危及高齡者的獨立行動能力,進而增加死亡風險。因此,透過運動改善身體功能的健康促進計畫,在預防高齡者失能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瑜珈是一種動作緩慢、運動強度介於低到中低的運動,已被證實是高齡者最適合的運動之一,然而社區中的高齡者可能因為生理障礙或缺乏體力,難以長時間站立進行彎曲、旋轉等姿勢。為了提高運動的安全性,基於椅子具有的防跌、防滑特性,椅子瑜珈因此應運而生。由於在臺灣的相關研究中對於社區女性的關注較少,因此本研究將焦點放在低身體活動量的社區女性高齡者,探討椅子瑜珈運動介入對於功能性體適能與幸福感之成效。 此篇研究招募來自臺灣南部社區的兩個據點,心智狀況正常且過去半年內身體活動時間每週少於 150 分鐘的 65 歲以上女性高齡者,通過抽籤的方式將高齡者分成實驗組 16 人、控制組 15 人。實驗組介入為期 12 週,每週 2 次,每次 110 分鐘的椅子瑜珈訓練,課程內容包含: 15 分鐘的暖身 ( 如:呼吸練習、肩頸伸展、原地踏步、雙臂伸展 ) ; 50 分鐘的坐姿肌力訓練與瑜珈體位法 ( 如:坐姿單腿前伸、拜日式、牛面式等 ) ; 10 分鐘的休息; 20 分鐘的站姿平衡訓練 ( 如:椅子下犬式、樹式等 ) ; 15 分鐘的伸展放鬆 ( 如:蝴蝶姿、坐姿側傾、扭轉等 ) ;控制組則維持日常生活。所有高齡者在課程介入前及結束後都需要填寫個人資料 ( 年齡、教育程度、血壓、慢性病、身體質量指數 )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老人幸褔感問卷及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測驗 ( 包含: 30 秒肱二頭肌手臂屈舉、 30 秒椅子坐立、握力測驗、抓背測驗、椅子坐姿體前彎、開眼單足立、 2.44 公尺椅子坐起遶物 ) 。 在椅子瑜伽運動介入後,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握力 ( p < .05) 、上肢肌力 ( p < .05) 、下肢肌力 ( p < .05) 、靜態平衡 ( p < .05) 、動態平衡與敏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