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類技巧訓練介入對兒童球類技巧表現與認知功能之影響

 

球類技巧訓練介入對兒童球類技巧表現與認知功能之影響

球類技巧訓練介入對兒童球類技巧表現與認知功能之影響

執行功能包含多種相互關聯的認知處理歷程,如抑制控制、認知彈性、注意力、工作記憶、計劃與解決問題,這些功能有助於完成具目的性和目標性的行為。從神經心理學角度來看,動作發展與認知發展的密切關聯是透過小腦 (負責複雜協調動作) 與前額葉皮質 (負責高階認知功能) 的共同活化所促成。研究顯示,動作發展與認知發展皆在510歲期間快速發展,因此兩者在兒童整體發展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此外,研究也指出學習障礙兒童在動作技巧與認知功能的表現上通常較弱,進而影響其學習表現。

基於上述理論,此篇研究於荷蘭北部的特殊學校共招募91位,年齡介於711歲的學習障礙兒童,隨機分為實驗組 (43) 與控制組 (44) 研究採用前測-後測-追蹤測試的實驗設計,並在介入6個月後進行追蹤評估。實驗組進行為期16週、每週兩次的球類技巧訓練,每堂課40分鐘,師生比例為2:16。訓練採用約束導向學習理論,從簡單靜態練習 (4) 逐步進展到複雜動態遊戲 (12),訓練項目包括雙手打擊、原地運球、接球、踢球、高手投擲與低手滾球。控制組則進行一般學校體育課程 (師生比例1:16),其中44%為球類活動。以粗大動作發展測驗第二版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 評估兒童的球類技巧表現,並使用倫敦塔測驗 (Tower of London) 檢測問題解決能力與路徑描繪測驗 (Trail Making Test) 評估認知彈性。此外,學校學業評量系統則用於分析兒童的閱讀與數學表現。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進行課程介入後球類技巧表現上有明顯進步,且該進步在6個月的追蹤期內仍保持穩定,而控制組雖然也有約44%的體育課包含球類課程,卻未見顯著改善。可能的原因為 (1) 實驗組進行了有結構化的練習,內容涵蓋簡單到複雜的球類技巧;(2) 根據個別能力調整練習難易度;(3) 較佳的師生比例提供更多的個別回饋;(4) 充足的基礎技能練習時間,使兒童能自動化基本動作並在複雜情境中運用認知策略;相較之下,控制組多半只透過比賽練習,缺乏個別化指導與技巧練習,採一致的難度安排,導致部分兒童無法有效參與,進而影響球類技巧的發展。

而在提高學習障礙兒童的認知功能與學業表現部分,結果顯示,雖然整體在解決問題、認知彈性、閱讀和數學等方面未出現顯著變化,但實驗組中球類技巧進步較多的兒童,在倫敦塔測驗 (Tower of London) 表現上也有相對的提升 (p = .007),這顯示球類技巧的進步可能促進某些認知功能的發展。球類技巧改善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關聯可能反映了小腦-前額葉神經迴路的共同活化。當兒童掌握基本球類技巧後,能更有效參與需要認知參與的複雜球類遊戲,進而促進執行功能發展。

整體而言,此研究結果顯示球類技巧訓練對學習障礙兒童的動作發展具有正面影響,特別是在基本球類技巧上的掌握。針對學習障礙兒童,實施結構化的課程設計,採用漸進式教學,從基本技巧開始,確保學生能充分練習每個步驟,並逐步提升動作技巧。此外,應提供個別化指導,根據學生能力調整練習難度,讓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的挑戰中成長。體育教育不僅有助於學生身體發展,更在整體發展上發揮重要價值,幫助學生在認知、社交及情感等領域獲得全面提升。

雖然本研究的運動介入未能顯著提升認知功能與學業表現,但球類技巧進步與解決問題能力之間的關聯性仍值得進一步探討。未來建議延長介入時間,或結合認知訓練元素,以更全面檢視運動對學習障礙兒童的影響,進而發展更有效的教育策略。

本文為原始研究文獻之摘要整理,若需了解詳細研究方法、統計分析或完整討論內容,建議參閱原文獻。

引用文獻:

Westendorp, M., Houwen, S., Hartman, E., Mombarg, R., Smith, J., & Visscher, C. (2014). Effect of a ball skill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s ball skill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6(2), 414–422. https://doi.org/10.1249/MSS.0b013e3182a532b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不同類型特定學習障礙兒童的運動表現缺陷

椅子瑜珈介入改善低身體活動量的社區女性高齡者 功能性體適能與幸福感之成效